2012年4月,以张岂之教授、方光华教授、谢阳举教授、张茂泽教授为团队成员组织申报的“国家精品视频课程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的批准,此次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批准近200项精品视频建设课程,我所获得这一殊荣。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西北大学专门史(中国思想史)国家重点学科点及其研究团队为基础,综合本研究所中国哲学、中国史学、宗教学、文化学、比较思想和文化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以中国思想史为核心,由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文化精神、儒家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等10余堂课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西北大学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一。课程开始于 1988年,当时系列课程被命名为“可爱的中国”,旨在通过中华文明成果推行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该课程成为西北大学本科生的选修课,1996年成为低年级研究生必选课。1995年以该套课程为基础,西北大学进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8年该课程被列为西北大学第一批重点建设课程,2004年被评为陕西省首批精品课程,又入选教育部国家首批精品课程。
自1994年迄今,针对研究生专业教学和本科生通识教育教学的需要,本研究所的团队先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人文精神”、“哲学与人生”、“中国宗教思想史”、“《诗经》文化”、“中国佛教史”、“西方哲学史”、“环境哲学概论”等组合课程,每学期平均开出5门课,每门课36学时,每学期听课人数1000人以上。
在教学科研基础上,教学团队先后录制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张岂之教授)、《中国文化名著》(张岂之教授)、《老子思想的文化意义》(方光华教授)、《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方光华教授)、《逍遥与自由的对话》(谢阳举教授)、《孔子天命论》(张茂泽教授)等教学录像,《中国思想史》(18次,36学时,方光华、谢阳举、张茂泽教授),面向校内外开放,教学效果良好。
课题组还先后举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高级研讨班”(1997,20天,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2008,18天)等活动,受到全国多所参加学习的师生的好评,《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曾先后报道。
该套课程实施时间长,团队老中青结合,研究和教学相长,且先后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六卷本)、《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华人文精神》、《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等近10部教材。系列教材应用广泛,反响积极,社会效益显著,多部教材重印或修订再版多次。《中国思想史》已重印7次,为国内众多知名院校所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已出三版,印刷达23次。《中国历史》出版后已印刷17次,2002年台湾五南图书公司出版了繁体字版。《中国历史十五讲》印刷20余次。《中华人文精神》已出版3次,并被列入“人民·联盟”文库,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读本。
课程及其配套教材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成果”1995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思想史》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历史》(六卷本)教材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育人体系建设”2011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2011年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教学科研团队参与编撰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11册,西安出版社2008年版,2009年荣获第二十二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2010年荣获首届陕西图书奖)、《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史学概论文献与资料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等众多科研、教学与文化普及成果为本视频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视频课程由“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哲学精神”“儒家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理想”“中国教育与科学传统”“中国历史观念”“重大文化遗产及其价值”“ 20世纪中国文化理念的批判和创新”等十个讲题组成,根据内容不同,共10讲18次课,每讲50分钟,合计15小时。计划通过讲授,力求使受众对中国思想文化精华的来源、基本内容、核心理念、整体框架,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同时激发受众热爱、思考和探索中华文明重要元素的价值。
章节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讲“中国文明的起源”(1课时):主要讲授中国文明出现的自然背景、中国礼乐文明的形成与转折、中国古代社会形态连续性发展路径、礼乐文明与中国思想观念的萌芽、《周易》《尚书》内涵的自然认识、制度文明和伦理性文化的结构等。
第二讲“中国哲学精神”(2课时):主要介绍中国哲学的最高主题,例如括天人关系、形神关系、常变关系、知行关系、同异关系等的内涵和演变,从天人之学、自然之学、变易之学、有对之学(辩证法)、会通之学概括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点评中国哲学的特质,比较中西哲学根本异同,阐发中国哲学在近代的转变与开新。
第三讲“儒家与中国文化”(2课时):介绍礼乐文明与儒学的产生,儒学的精要思想,儒学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串讲孔子、《大学》和《中庸》、孟子、荀子人学思想的重点;归纳儒学的基本理念,总结儒学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第四讲“道教与中国文化”(2课时):主要讲解道家和道教的关联,道教的起源、根本教义和信仰、道教相对儒佛而不同的功能,道教对中国医学、科学、文学艺术、政治的影响,道教对现代环保、现代心理生活调节的可能意义等。
第五讲“佛教与中国文化”(2课时):介绍佛教东来历程和中国佛教的演变,讲解《金刚经》和佛学的基本理念,《坛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佛教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影响。
第六讲“中国的社会理想”(2课时):简要介绍大同思想的起源和形成,《礼记·礼运》篇所载大同思想的基本内容,大同思想对后世社会政治伦理的影响。分析大同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异同,揭示大同思想的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七讲“中国教育与科学传统”(2课时):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教育。我国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传统,这和孔子的创造性贡献分不开。简介孔子的“私学”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要点,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思想,教育和人文、政治等紧密相联的思路等。简要介绍《礼记·学记》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唐代开始的书院制度对古代教育文化的丰富,近代教育的变革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并结合古代优秀教育传统对改革当代教育的启示提出思考题。
第八节“中国的历史观念”(2课时):史学是中国最发达的一门学科,这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本讲拟结合中国古代史学大家,例如司马迁、刘知几、章学诚等的成就,总结中国史学理论的模式和价值,重点阐述中国史学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史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编史创新、忧患意识、经世之学、通变之学、考据科学等精华,兼及中华民族在科技、制度、思想等方面的创新发明。
第九讲“重大文化遗产及其价值”(2课时):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文化遗产、精神文化遗产都非常丰富,本讲以重大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以长城为中心介绍古代的建筑文化、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以天坛为中心介绍古代天命信仰及其特点,以丝绸之路为核心介绍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十讲“20世纪中国文化理念的批判和创新”(1课时):兼采中西比较方法,从建设性立场出发,沟通中西哲学,重点是讲解中国哲学基本理念、中国思维方式、中国价值观等的特征和时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