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转载]“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科普基地”揭牌
发布时间:【2018-10-25】        阅读:1 次


undefined

张岂之、郭建树和郭立宏、常江共同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科普基地”揭牌 本网记者 陆航/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10月25日下午,“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科普基地”揭牌仪式暨“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一百五十讲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先生,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建树,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等和西北大学师生代表近500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和学术讲座。张岂之、郭建树和郭立宏、常江共同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科普基地”揭牌。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主持揭牌仪式。

  郭立宏在致辞中表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高校是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是推进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文化和智力支撑。2013年,西北大学博物馆被授予首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借助博物馆良好的科普资源,学校积极开展社科普及工作。几年来,以地球、生物、历史等展馆为载体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有力促进了社科普及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对于全面助推提高陕西省广大人民群众人文社科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郭立宏介绍,多年以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出版了《中国思想通史》《中国思想学术编年》《西部人文丛书》等优秀著作,连续十二年承办清明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对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提升国家和区域文化影响力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此次“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科普基地”被命名为第三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必将更好地发挥我校在社科普及平台建设方面的优势,起到“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陕西追赶超越和“五新”战略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郭立宏说,今天下午,“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一百五十讲也如约开讲。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我校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为我们作报告。张岂之先生现任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部古籍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等。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获得“国学终身成就奖”、 第五届“纳通国际儒学奖”、2018年“汤用彤学术奖”等多个奖项。张先生现已年逾九旬,但在学术园地里依旧耕耘不辍、乐此不疲,不仅是我们尊重和仰视的学术大家,也是我们追随和效仿的人生楷模。我相信此次报告会不仅会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会为科普基地未来的建设发展指引更高远的方向,也会为我们每个人留下深刻隽永的美好记忆。

郭建树在讲话中表示,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下,如何挖掘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建立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科普基地,是陕西社科联对于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的积极实践。张岂之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我们要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做好传承工作”。在张岂之先生的带领下,在西北大学的支持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科普基地一定会发挥其在全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必将成为全省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又一主力阵地和示范平台。

  郭建树说,张岂之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2018年先生荣获汤用彤学术奖,评审委员会给予了张先生极高的评价。张先生还是陕西省社科联第二届主席,第三届名誉主席,多年来,先生始终如一的关心、关注、支持省社科联的工作,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哲学社会科学是党和人民的事业,社科联是党委和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促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的职能。西北大学刚刚迎来116周年校庆,是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汇聚了众多哲学社会科学名师大家,产生了大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オ,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近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平台搭建、重大课题研究、咨政建言方面又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西北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支持西北大学研究解决陕西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支持西北大学的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西北大学一定能为动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推进陕西省向社科强省目标迈进作出更大贡献,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陕西省社科联学会部副主任刘瑛在揭牌仪式上宣读了陕西省社科联关于成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科普基地”的文件。随后,张岂之先生作了题为“中国教育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术报告。

  张岂之在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夏朝距今四千多年,那时已出现了学校。西周时学校制度初具规模,包含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春秋时演变为官学与私学。所谓私学就是私人办学。春秋末期孔子办私学,打破西周官学的入学等级性,实行面对社会的开放教育,将文化传承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孔子把西周文献加以整理作为教材,其中有《诗》、《书》、《礼》、《周易》、《春秋》。因《乐经》失传,故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它们是儒学的基本经典,也是面向大众的教材。《汉书·兒宽传》,称重要典籍为“经”,以与一般书籍相区别。经学内容丰富而又庞杂,涉及文字学、历史学、天文历算、鸟兽草木之训释等。东汉时,“五经”加《孝经》《论语》成“七经”。唐朝时,《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加上《周易》《尚书》《诗经》成为“九经”,后又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宋代“十二经”加《孟子》形成“十三经”。儒家的经书从“五经”到“十三经”,这是社会演进的需要。这些被认为是“经天纬地之作”的经书,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品。这些经书对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对待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论述,起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书院,经北宋时期的初步发展和南宋时的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等。这些书院由名师主持,师生之间自由讨论,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创新。

  张岂之说,“关学”指“关中之学”,一般特指宋明儒学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关学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宋代道学主流的“濂、洛、关、闽”,其中的关学就是专指北宋时期的关学。一般认为,北宋中期的张载及其思想是关学的代表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这里指的就是张载的“四句教”。又说:“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千多年前张载的“四句教”引申到今天的现实,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具有的担当精神。

  张岂之说,中国今日正处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缺一不可。政治上的社会主义法治化和民主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制度保证,文化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原文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1810/t20181025_4731802.shtml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后台登录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PS:710069) 电话:029-88302982/88305298 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