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政协委员谢阳举:重视文庙文化遗产,浚通“精神财富”的活水源头
发布时间:【2019-03-07】        阅读:1 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发展,可以认为,凡是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突出价值的人类文化遗存,都可将其归入文化遗产的范畴。将文庙纳入文化遗产的视野进行考察可以得知,文庙是一种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自己今年的全国两会提案之一是关于重视文庙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庙遗产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发挥出积极作用。    

    谢阳举委员告诉记者,文庙在中国历史上又称孔庙、至圣庙或宣圣庙等。历史上首个文庙出现于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改孔子的旧宅为庙堂,将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车书”进行陈列,并加以奉祀(见《史记·孔子世家》),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曲阜孔庙。“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子、孔庙日益显耀。公元489年,北魏孝文帝首次在京师洛阳建孔庙,此后历代仿效,宋朝最兴。

唐贞观四年(630年)太宗下诏令全国各州、县学均建孔子庙,一时孔庙大兴,州、府、县直至边睡各地都大建孔庙。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孔庙改称文宣王庙,明清简称文庙(别称还有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等等)。

据孔府档案记载,明清两代,全国文庙有1700余处,文庙作为文化标志也早已流传到海外华人聚居地。海外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德国、美国等多地皆有文庙。”

谢阳举说,孔子病逝后的两千多年间,伴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逐步增强并被历朝历代奉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孔子的地位也得到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是各地以祭祀孔子为主要功能的文庙不断涌现。并遍布各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富特色及代表性的建筑群体。

谢阳举表示,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的性质最初较为单一,只是用以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文庙的功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始于“庙学合一”的制度。该制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形成定制。

伴随这一趋势,文庙承担作为官方学校教育功能的性质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伴随着文庙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很多被上层统治者加以褒扬的名儒先贤也不断地被请进文庙进行祀奉。

因而文庙的内涵得以不断扩大,从一种单纯的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逐渐成为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一种物化体现,集中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对于自身所属的文化都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纵观中国文庙的发展史可知,文庙传统上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是祭祀孔子及历代名儒先贤,

二是作为官方认可的学校行使教育功能。

文庙作为官学的文教功能伴随着清末科举制度的废止渐渐不复存在,其传统的祭祀功能也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意义。但是文庙是中国历史上每个城市中常见的建筑群,是地域文化风景线,是中国文化在空间格局上的瑰丽一叶。

很多文庙本身具有文物、美学、建筑遗产等多重价值,值得保护;文庙是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是文明层次的标志,文庙建筑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和中国历史文明的物化,文庙是中国文化大课堂,观摩释读文庙的布局、形式、内涵和符号,有利于对儒学精华的认识体会。

旧时许多书院庙学融合,因此文庙早已成为儒家思想价值观的研究、传播和教育基地;在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文庙是中华文明总体上标志性的独特象征。”

谢阳举说,毋庸讳言,孔庙、文庙具有宗教性,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的结果,也是世界公认的一点。儒学常被称为“儒教”与此不无关系。

历史上的文庙,第一功能自然是祭祀圣人孔子、礼拜圣贤王道。不容否定,敬祀孔子、信仰孔子、尊崇儒学、尊重道德和文明等等是水乳交融、难解难分的。

明代朱用纯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祭祀文化史中华文化绵绵常常、长盛不衰的枢纽之一。

如果文庙管理得当,能浚通“精神财富”的活水源头。

纵观中国历史,孔子及其代表的文明进步的方向蕴含着不尽的精神力量,对安定和牵引中国人、中华民族,使之安身立命、团结向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庙在中华民族通过文明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文庙因其具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使得它成为一种中华文化传承的集中载体,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谢阳举认为,文庙是中国文化神圣性的象征,文庙的价值首在高扬文化,导向文明,培植信仰,提升精神,激发人志,淑世化民。

今天我们需要遵循唯物主义历史观,尊重文化事实,借助文化载体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给育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社会,对于文庙的保护和利用,则不能忽视对传统功能的延续和传承。这既符合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以求能找到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从而能与时代进行和谐互动的必然要求。

谢阳举表示,祭祀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民众中的深厚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将文庙作为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的先圣先贤进行祭祀的场所,主要体现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尊崇之情,其意义已经与传统上作为宣扬封建纲常礼教手段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以保证文庙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为基础来恢复其传统的祭祀功能,既不背离历史,又能够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谢阳举认为,文庙在历史上作为官方学校,曾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播乃至科举取才都有过深远的影响,但在当代社会,这种功能早已不复存在。

但其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承载中华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价值的教育功能则不能被忽视。

对于公众而言,文庙这种珍贵文化遗产能够起到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修养,提升个体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素质的作用。

因而必须重视文庙传统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延续,使文庙最终能够成为进行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地点。

原文标题:「两会访谈」谢阳举:重视文庙文化遗产 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后台登录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PS:710069) 电话:029-88302982/88305298 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