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张岂之教授在《中国教育报》谈“高等教育与文化育人”
发布时间:【2012-12-14】        阅读:1 次

 

高等教育与文化育人

 

    对于大学来说,需要对24个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有深入的理解,使之贯串于高校整个工作中,同时有责任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教授 张岂之

  文化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要任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精神、思想、理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24个字的精炼表述:从国家层面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大学来说,需要对24个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有深入的理解,使之贯串于高校整个工作中,同时有责任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大体可归纳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这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文化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没有创新,传承就会落空。而文化传承与创新二者的紧密结合,要靠教育的世代相传,不断加以推进,才能生效,这是因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无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民族的命脉,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依托;教育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人才培养中体现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精神,也是人类优秀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会通精神。

  将大学文化育人推向社会和世界

    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文化育人工作服务,将大学校园里的文化育人推向社会和世界,使更多人受益。

    在这方面,美国大学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鉴。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揭开网络公开课的序幕,以免费的方式将其教学资源传播到网络上。接着,哈佛、耶鲁,还有英国的剑桥、牛津等名校也加入进来。目前多所名校联合推出系统的网络课程,有些课程的影响很大,如哈佛大学桑德尔(Michael J.Sandel)讲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内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在国外公开视频课程中影响较大。经过视频课程的传播,西方的话语体系影响到全世界。

    李长春同志在今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借鉴西方大学录制视频课程的经验,经过周密准备,于今年年初开始落实开设视频课程计划,相信将对中国学者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阐述研究成果,扩大中国学术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大学文化要兼具世界视野和本土情感

    这里所说的“世界视野”,就是将我国灿烂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价值观等精神瑰宝向全世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并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揭幕,短短几年,世界上涌现出387所孔子学院和50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在全球展开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巴黎、柏林、东京等多个城市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国家还设立了中华学术成果翻译和对外出版基金项目。这些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意义,应该得到更大的支持。

    文化传播的世界视野不可缺少,但我们在文化育人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们通过文化渠道,培养、提升他们热爱乡土的感情。我们在陕西办学,陕西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有一些文化具有唯一性、至高性和世界性。陕西省的高等学校,应引导学生们理解、热爱乡土文化,保证他们在学习期间能有机会去领会陕西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及民族精神。这对于培养青年学子们的爱国敬业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自信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6日第8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后台登录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PS:710069) 电话:029-88302982/88305298 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