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讲坛 | 人性的要素及其关系
11月30日下午2点,由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主办,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承办的导师讲坛第155讲《人性的要素及其关系》,在长安校区3号教学楼305教室举行。本次讲坛由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朱军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由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茂泽教授担任报告人。张茂泽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担任中宣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咨询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学术兼职和社会职务。
讲坛伊始,张老师首先阐明了选择该论题的缘由。在日常的教学和研讨中,学生对“人性”这一话题的讨论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但不少同学对“人性”问题的理解略有偏差。鉴于此种情况,张老师决定以《人性的要素及其关系》为题进行讲坛报告,以便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性”问题提供一些参考观点的同时,纠正学生对“人性”理解中的一些不恰当看法。
张老师以对“人”的内涵和外延讲解为引入点,指出儒家“人性”概念的内涵主要由对象性观察基础上的反思而得。在对“人性”的外延、认识外延的要素及其关系的具体阐释过程中,张老师从“天人二要素及其关系”、“人性三要素及其关系”“人性修养和文明教化上的人性三要素及其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在“天人二要素及其关系”部分,张老师指出儒家人性论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正是在此种背景之下,人性才能产生、存在,继而丰富、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作用和价值。在“人性三要素及其关系”部分,通过对“身”“性”“心”这三个概念的厘清和阐释,进一步揭示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性修养和文明教化上的人性三要素及其关系”部分,针对人如何尽性成性以成为理想之人这一问题,张老师认为不仅要做到“忠”“恕”,还要以“心”为主体,在“身”“性”“心”上同时用功,才可以提高人性修养和文明教化。
张老师谈到了马克思的人性要素及其关系论,通过分析马克思人性三要素思想,指出马克思在表述人性思想的观点中,可以发现其观点和儒家的人性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阳明后学开始,欲望成为儒学人性论主题。张老师通过剖析先秦儒家对待“欲望”的态度,认为“欲望”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和表现,应该正确看待“欲望”并对之进行合理的以从节引。人既具有“工具性”又兼具“目的性”,张老师从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角度指出人性自觉和实现中的人格应如何定位,认为中道思维是基本方法,还进一步分析了人性论的新发展及其表现等。
最后,张老师总结到,人首先要成器、成才,能对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次,有修养的君子,不局限于器。人有主体性、是主动的,可以发展同时还具备多种性能,能够通达。整场讲坛在掌声中圆满结束。学生代表李晨曦同学给张老师送上导师讲坛纪念奖盘,并合影留念。通过本场讲坛,进一步促进了同学们对“人性论”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启发了同学们对儒家人性论思想的思考和探索。
文编:杨书玲、王林枫
图片:袁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