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下午,“侯外庐学术讲座”第289讲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思想所学术报告厅(714室)如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受邀出席本次学术活动,并以《〈黄帝四经〉所见“节”“度”之道》为题,为全所师生进行专题报告。讲座由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主持,师生共计百余人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
曹峰教授从“法天则地”的行为准则出发,探讨《黄帝四经》中体现的黄帝的行为方法,通过分析“节”“度”的概念意涵,深入挖掘黄老道家的思想内涵化。首先,曹峰教授指出在过去的学术研究中,作为客观法度和刚性标准的“节”“度”较受重视,而主观意义上的、作为柔性原则的“节”“度”还较少引起关注,而后者实际上是黄帝之道中值得玩味的部分。《黄帝四经》中对“道”论述颇多,有时用以指代超越万物的形而上的超验存在,即所谓“万物得以生成、存在、运行、发展的本源、本根”,更多时候则是表示展现宇宙秩序与规律的“天道”。《黄帝四经》文本中圣人即是“执道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不遗余力地追求和“天道”的规范、准则、步骤、节拍相一致。黄帝就是“天道”的最高代言人与执行者。在此基础上,《黄帝四经》中论述的两种天道都可以用“节”“度”来表达,天道既是刚性原则也是柔性原理,“节”“度”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是《黄帝四经》所见黄帝之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曹峰教授对“节”“度”之道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入探究。他强调道,《黄帝四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政治哲学,该书直面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君民关系、君臣关系中存在的许多尖锐问题,以政治上的成功、军事上的胜利作为目标,因此作者并非就事论事地讨论这些问题,而是希望从根本上考察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解决之道。《黄帝四经》通过动静关系来解释人性,认为“四害”由人的行为失当而产生,是造成人一切行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避免“四害”需要给人立法。“节”“度”之道就是解决“四害”的重要方法,其中所蕴含的“权衡”与“天当”正是天道的体现。因此,人如果配合、遵循这些“节”“度”就可以判知人事的存亡兴坏,圣人如果利用主观的意志、运用微妙的法则做出适度的调节,以处理复杂的局面,就能够获得最大的成效。再次,曹峰教授特别强调了作为柔性原则的“节”“度”之道。他认为,作为客观法度和刚性标准的“节”“度”之道主要是面向大众的,必然是大公无私的。而必须由主观操纵和把握的微妙的、柔性的“节”“度”,则主要是圣人操作的领域。作为执道者的圣人既能把握“度之内”又能把握“度之外”,“度之内”是作为客观法度和刚性标准的“节”“度”之道,“度之外”则是必须由主观操纵和把握的微妙的、柔性的“节”“度”之道。《黄帝四经》中所涉及的“阴阳”“刑德”“雌雄节”等概念都体现着辩证的思维,并通过《黄帝四经》特有的“节”“度”之道表达出来。最后,曹峰教授研究认为,《黄帝四经》所推崇的“节”“度”之道,似乎与《老子》反向思维表现之一的守柔思想非常接近,但并不能以此断定《黄帝四经》必然受到《老子》的影响。原因大约有两点:其一,“谦下不争”“柔弱胜刚强”等思想多见于《易传》《逸周书》《管子》《左传》《国语》等文献,这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思想传统,并非是《老子》所独有。其二,《黄帝四经》推崇“安徐正静”,强调“善予不争”,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大争”,与《老子》守柔示弱追求无为的姿态大不相同。
谢阳举教授对学术报告进行总结,认为《黄帝四经》极具魅力、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与影响,同学们应当加以重视;指出这场学术报告凸显了《黄帝四经》所蕴含的“体”与“用”,“体”指道家代表着中国的一个知识体系的本原,即“天道”,对“天道”内涵的探寻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内容,“用”则指《黄帝四经》所述的“道生法”,人类社会的法度的本源即“天道”。此外,谢阳举教授进一步指出,博硕研究生在听学术报告时,一定要注意“法其所以为法”,要善于学习曹峰教授治学、写作的方法,在解读文本、发现问题等方面以曹老师为典范,争取写出篇章结构、逻辑合理的作品。最后,谢阳举教授还谈到这篇论文对自己的启发,对道家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关联问题的探讨钻研,或可为当今社会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提供思想养分。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积极参加了交流。李友广教授、陈战峰副教授分别与曹峰教授就“《黄帝四经》与墨家、法家、儒家的思想联系问题”进行探讨。郑熊教授就“节”“度”与《中庸》强调的“时”“中”意涵与曹峰教授展开讨论,郑熊教授认为实际上“节”“度”与“经”“权”更为接近,曹峰教授赞成这一观点,并认可“儒家与道家在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同趋向”。秦晓、李文博、靳天成三位同学,分别从“道、天道、天之道三个概念的异同之处”“昆仑神话与中华文化起源的关系”“‘神’的概念范畴及其在道、天道、人道中的作用”等方面与曹峰教授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