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中国思想史方向
思想史方向学术带头人方光华教授,1966年生,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赴日博士后研究人员,陕西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西北大学副校长等职。主要从事近代思想学术、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主要论著有《刘师培评传》、《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等,参撰《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和秦汉卷等多部著作。主持“中国传统文化”首批国家精品课程。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多项。
本方向是核心方向,包含下列子方向:其一,中国思想通史:在思想史研究中,全局性把握素来占有突出地位,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断代和专题研究的成败。该方向致力于通过历史从整体上揭示中华民族的观念、思想理论和思维模式。从社会史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多学科方法剖析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国社会和思维发展史的特质,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风格之一。近年来,张岂之从中国古代学术史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思想史关联性的角度,深化对中国思想通史的研究,主持出版的《中国思想学术编年》6卷本是迄今为止较为完整的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编年著作,《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9册则尝试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作出新的总结。未来三年重点目标是:总结近百年来我国思想史界、哲学界多方求索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历史和理论经验。
其二,中国儒学和宋明理学史方向:宋明理学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最长、承先启后的主导思潮,宋明理学的研究仍然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中坚课题。本方向主要致力于儒学及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儒释道三教关系以及儒学的历史作用等内容的研究。本方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宋明理学、中国儒学史的研究方面曾取得过较有反响的成果,如《宋明理学史》 (上/下)、《中国儒学思想史》等,近年来,在儒学学术史、儒释道关系互动,如“汉代经学史”、“经学与理学”、“理学与佛学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其三,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方向:加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对数往知来、激发民族精神、推动我国新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方向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思想转型的特点和创新的途径。先后出版有《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刘师培评传》、、《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论集》、《贺麟学术思想述论》等。
比较思想史
本方向带头人谢扬举教授,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赴美访问学者,兼全国环境哲学专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伦理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道家道教思想、中西思想比较、现代环境哲学。2003年以来出版《道家哲学之研究》,点校出版《南华真经义海纂疏》(《中华道藏》卷14),译著有《环境经济学思想史》、《存在与价值:从前现代到后现代形而上学》。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荣誉奖(合作)1项。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思想文化的地位和魅力得到提升,国际上从事中国思想研究的机构和人数逐年增加,国内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校都陆续举办了中西比较试验班,成立中西哲学思想比较研究机构,国际间比较思想的对话、国际汉学论坛日趋活跃。本方向基本任务是探讨比较思想史的概念、历史和方法论,同时,就重要思想史专题,开展整体比较和个案比较相结合的研究,其特点是重视通过比较发掘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普遍意义。本方向今后三年努力的具体选择有:其一,探讨中国智慧在解决当代人与自然、科学和人文两大冲突方面的启迪性价值,特别关注环境哲学与中国思想的比较;其二,新世纪以来,认知科学和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被称为未来4大领头学科,而认知科学研究主要由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以及文化、认知与进化组成,本学科点是哲学与思想文化的交叉学科,有条件加入这一跨学科研究。为此,我们拟结合文化比较的视野和认识论哲学,参照中华民族思维的特点,探索语言、思想和认知的关系,积极开拓文化进化和认知哲学的研究。
中国宗教史研究
本方向带头人张茂泽教授,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教授,赴德访问学者,兼任陕西省儒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宗教思想史、中国儒学与近代学术思想。主要论著有《贺麟学术思想述论》、《孔孟学述》等,参撰《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等多部著作。获得省部级三等奖1项。
该方向计划主要探讨中国宗教信仰与文化的形式、特点,总结中国道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演变史,重点是揭示中国宗教的思想理论基础等。宗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活跃的学术热点。宗教信仰的形态、本质及其社会功能,是21世纪我国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许多重点大学开始借助哲学系、历史系资源创办了宗教学系或者宗教研究机构。本学科点地处古都西安,宗教文化资源尤其发达,所以近年来组合力量组建了宗教史与宗教文化研究班子,目前正就佛教、道教、本土宗教与基督教比较招收研究生,并就相关具体专题开展研究。近年来,本方向补充了多名中青年学人,在佛教信仰、佛教中国化、道家和道教方面出版了多部著作,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2项、985外校项目子项目1项、教育部基地重点项目子项目1项、人事部博士后基金2项。该方向人员参与了国家宗教局、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等主办的“中国首届道德经论坛”、“中国佛教大会”等的筹备工作。
中国文化史专题
该方向带头人陈峰教授,1960年生,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赴德访问学者,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才。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及制度史,著作有《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2004)等5部,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文化史研究在西北大学有较坚实的基础和传统,其特点是制度史文化、民族文化及物质文化史相结合。启蒙运动以后,文化或文明史研究成为全球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韦伯、斯宾格勒、布罗代尔、汤因比、克鲁伯、雅斯贝尔士、李约瑟、赛义德等一再打破欧洲中心论的文明史观;20世纪末出现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米勒的文明共存论;同时,全球化、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更加活跃。有识之士倾向认为,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传统是维持世界文明良性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重要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多次召开文化讨论会,各大国和地区间的文明对话转趋活跃,文化、文明史的研究普遍复兴。在文明史研究中,制度文化、民族文化及其社会价值观占有重要比例,本学科点拟根据世界学术大势,拓展文化史、文明史的研究,重点是根据地区和考古学研究优势,对远古与周秦汉唐文明加强研究,兼及研究中国古代制度文化以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往问题。本方向在周秦汉唐文明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较早成立了“西北大学周秦汉唐研究中心”。